通讯员QQ群:463728541
网站电话:0871-68682366
投稿信箱:
2753690935@qq.com

朱文光:老有所为 耄耋老人的民族文化传承路

发表时间:2023-11-09  来源:魅力安宁

  云南省安宁市国土面积1301平方公里,总人口49.14万,辖9个街道、102个村(社区),517个村(居民)小组,有汉族、彝族、白族、苗族、回族等民族,少数民族户籍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5.6%。

  在掀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热潮中,安宁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。这期间涌现出的民族团结模范人物的事迹和精神,他们以身作则、引领风尚,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力量,以实际行动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
  本网将撷取部分典型代表,展示他们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精神和实践,讲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“安宁故事”

  夜阑人静,万籁俱寂,朱文光书房里,暖白色的灯还亮着,他时而停笔凝思,时而快笔疾书。旁边的老伴不时地被朱文光“打扰”,因为他有时笑、有时哭。

  “一个大男人怎么哭了起来?”老伴不禁问道。

  “我书里的好人死了。”朱文光哽咽着回答。

  这是朱文光编写滇东北次方言苗族迁徙史《百年探路曲》时的真实写照。

  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苗族儿女遭受的压迫落泪,也为解放军到来后,苗族人民翻天覆地的变化喜不自禁。

  历史与小说,相互映照,用朱文光的话说,“记录好苗族儿女的历史,也是为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增砖添瓦。”

  

  朱文光在工作室内收集的各类作品。人民网记者 蔡树菁摄

  现年80岁高龄的苗族老人朱文光,曾是云南省安宁市的一名中学老师,之后在安宁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从事了20多年的民族文化研究工作,常常废寝忘食,直到退休。

  朱文光所在的安宁市,历史上曾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站口,史称“安宁雄镇,诸爨要冲”。各方文化在此汇聚,至今,安宁市居住的民族主要有汉族、白族、彝族、苗族、回族,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人口结构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,积淀了较为丰富多彩的文化。

  比如,已是昆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宁苗族阿作芦笙音乐,是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保存最完整的一套芦笙音乐,也是全国苗族芦笙音乐中保存最完整的芦笙音乐之一;从云南晋宁彝族流传来的跳鼓,经流传挖掘,成为安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。

  生于斯,长于斯。“老朱,你是苗族,还懂彝语,又喜欢研究民族文化,你是最合适的人选。”1988年,四十多岁的朱文光已是一级教师,正在为成为高级教师而努力,当民宗局的领导向他发出邀请时,他想到从小到大见证各民族互帮互助、共同进步的画面,带着对各民族的感情,毅然从教育行业转向民族文化研究相关工作。

  最终,朱文光历时8年,足迹踏遍整个安宁市,编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宁市第一部《安宁市民族宗教志》。在完成这部作品后,他的使命本已结束。但这8年间,那些书里未能呈现的点点滴滴的民族传统文化故事,点亮了朱文光的精神之路。

  2009年,朱文光出版了倾注18年心血创作的反映滇东北次方言区苗族迁徙的纪实小说《百年探路曲》,该作品长达115万字,书中记录了最古朴、最真实的苗族民歌、风俗、服饰、医药等,具有较强的史料和文学价值,该小说曾获得昆明市委、市政府颁发的“茶花杯”荣誉奖。

  

  退休后朱文光编辑的书籍。人民网记者 蔡树菁摄

  朱文光说,他从小就在长辈的讲述中,倾听着苗族儿女恢弘壮阔的历史。长大后,随着接触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,如今他越来越清晰地理解,“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,中华文化是主干,各民族文化是枝叶,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。”

  “中华文明博大精深、源远流长,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。”但随着年长者渐渐老去,年轻者离家谋生,苗族那些辈辈相传的故事面临“断代”危险,这让朱文光忧心忡忡。

  “我要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,让大家知道各民族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”说干就干,为了写好《百年探路曲》,朱文光深入研究了古苗文,认真研究了苗医、服饰、风俗等,同时广泛探访昭通市、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地的苗族村寨,足迹延伸到湖南、贵州等省。

  在书中,朱文光选择了1850年至1950年这一段时间进行讲述,“这一百年是苗族人民寻找自我的过程。苗族群众还参加了台儿庄战争、解放战争,他们与其他各民族一起,组织地下党,参加游击队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为新中国的建成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”

  “希望通过这本书,大家深刻地意识到,各民族之间只有团结起来,才能一起过上好日子。”朱文光说。

  小说写出来,深得苗族儿女的认同。朱文光分享了一个小趣事,有一对楚雄州武定县的老夫妻,在读了他的小说后,特意带了一只鸡来找他,“你写的小说太好看了,把我们祖辈的故事都写出来了。”

  

  安宁市太阳冲村内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部分展品。人民网记者 蔡树菁摄

  后来,朱文光成为昆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尽管退休快20年,他仍步履不停,主编或参与编写了《苗族踩堂舞芦笙曲》《中国苗族丛书·西部苗族民间文学》《禄脿志》等书。在《中国苗族丛书·西部苗族民间文学》一书中,记载了西部苗族迁徙、生存、发展等苗族的历史,是了解西部苗族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献。

  此外,朱文光仍然不遗余力地投入苗族文化发展传承事业之中,曾多次担任昆明市、安宁市举办的苗文及苗文电脑输入培训主讲教师,主编了《苗文源流》《安宁古苗语汇编》等书。其中,《苗文源流》客观系统地叙述了苗文的创制、演变、传播,及苗文的应用、传承、发展等情况,为苗族文字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依据。

  文字之外,朱文光也积极参与村庄民族文化墙体彩绘设计、民俗馆改造、花山节筹备等项目建设和活动指导,对苗族文化传承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。

  现已80岁高龄的朱文光,仍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,为安宁市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挥自己的余热。

  “我正在编写《安宁苗族民间故事集》,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新的内容!”朱文光壮志满满。(来源:人民网-云南频道)

责任编辑:李劲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