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讯员QQ群:463728541
网站电话:0871-68682366
投稿信箱:
2753690935@qq.com

让非遗与时代同向而行

发表时间:2022-05-11  来源:魅力安宁
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国秉持赓续传统、修复生态的文化发展战略,在发掘保护、传承发展中,使诸多深藏于民间的“非遗”项目存续状态发生了积极变化,在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、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,发挥出积极作用。(5月10日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)

 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,文化繁荣是最为显著的标志之一。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,需要进行系统性保护、传承与发展。近年来,我国遵循“保护为主、抢救第一、合理利用、传承发展”的原则,推进非遗保护与利用相统一,让非遗走进大众身边、触手可及,在“活起来”“火起来”中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传承下去。

  非遗来源于生活、根植于人民,涉及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。从西湖边的绿茶制作工艺到潮绣、潮瓷、潮剧和工夫茶,从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到古典民族史诗《格萨(斯)尔》说唱,从海南黎锦到青藏高原的编织藏毯……世代传承的古老技艺赢得大众广泛关注,巧夺天工的匠心精品掀起市场追捧热潮。在拥抱生活、走近大众的过程中,非遗不但展现出展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、源远流长,更在创新中激发出强大的生命力,增强广大群众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,吸引更多资源投入非遗保护事业,为非遗传承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。

  非遗不是躺在橱窗里的展品,也并非束之高阁的技艺绝活。“以人为本、活态传承”,是非遗能够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的根本所在。能否后继有人,影响十分重大。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为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,旨在增强全社会对非遗的关心关注。“非遗进校园”活动在各地蓬勃发展,民间艺人、技艺大师、“非遗”传承人参与职业教学,全国160多所职业院校设立教学点,发现和吸引更多年轻人才投身非遗传承事业,不断壮大非遗后继人才队伍。

  创新是非遗焕发活力不可或缺的要素。要充分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核,以当代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再创造,提升非遗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,充分借助互联网渠道和数字信息技术,拓宽非遗的传播面和影响力。持续深化非遗与旅游产业、文创产业的深度融合,打造更多“非遗+文化”“非遗+文旅”创新项目,充分释放非遗在文旅融合、乡村振兴、文创消费等方面的潜力与价值,让非遗与时代同向而行,为非遗传承注入强劲的新动力。

  把非遗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利用好,为民族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,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。要在创造性转化、创造性发展中,推动非遗持续发展,让非遗绽放出更加绚丽迷人的光彩。(王博文)

责任编辑:李劲松